WFU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慢性疼痛之物理治療


作者:王建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慢性疼痛」,一般是定義為超過3個月的「非癌性疼痛」。導致疼痛的原因很多,可能是長期的姿態不良過度使用的骨骼肌肉關節勞損內科問題的慢性病內臟或神經系統受到傷害後反映疼痛等,亦有心理與精神層面的影響造成疼痛感受,會對個人的日常功能、工作、生活品質與睡眠造成重大影響。

物理治療在處理慢性疼痛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通常被視為一種非侵入性且有效的治療方法。

以下就物理治療中運動治療(movement therapy)、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與儀器治療(modality therapy)三個面向,在慢性疼痛的介入做說明:


一、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適當的伸展與強化


當疼痛發生時,病人常因疼痛而減少活動的意願,長期下來會造成身體多處肌肉力量衰退、攣縮及關節僵硬,進而導致患部的活動角度變少、功能弱化、軀幹姿態更差、併發疼痛更多,但其疼痛並不會因此消失。

通過伸展與運動強化可以恢復身體的柔韌性提高關節延展靈活特質和穩定性,並活化患部組織的生理及代謝功能改善姿勢和體態調整情緒提升疼痛閾值進而減少身體的疼痛。

物理治療師會先經由評估來了解病人當下疼痛的問題原因與狀況,來設計合宜的運動處方。其中動作治療的類型可分為伸展運動、肌力訓練、心肺耐力訓練、平衡訓練等,其中亦包含了動作控制訓練、核心訓練、協調訓練、穩定度訓練等要素。




二、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徒手治療是物理治療師專業訓練的一部份,顧名思義是藉由物理治療師的雙手施力,來達到促進循環、減輕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增進動作功能的治療方式。

常見手法如關節鬆動術、激痛點治療、淋巴引流、筋膜放鬆術、神經鬆動術貼紮手法…等,其目的都是用來改善關節錯位或肌肉、筋膜、肌腱等軟組織沾黏、僵硬等

執行方式亦需要物理治療師的評估來選擇適當的手法,其治療的頻率與力道會依照病人疼痛的反應來調整




三、儀器治療(modality therapy)


利用不同儀器所釋出的物理因子(聲、光、水、冷、熱、電、力),將能量打進組織內或運用物理因子影響組織的生理特性,如促進循環、加速代謝、影響感覺傳導、增加關節間空間等,以達成減輕疼痛促進癒合消炎消腫放鬆肌肉等目的。

譬如「中頻向量干擾波儀」是利用兩組中頻電流互相干擾,產生較低頻的波形,以刺激神經及肌肉,可以用來止痛,產生肌肉收縮,及按摩效果。它產生的刺激較為舒適,且可穿透入較深層的組織。

「微波儀」的能量,是使水分子震盪產生熱能的特性,使組織的溫度稍微提高,則可以增進血液循環,而加速受傷組織的修補。

「短波儀」藉由頻率交替變化的磁場,使組織中游離的帶電粒子受到交替變化磁場的作用形成感應電流,粒子運動造成摩擦因而發熱。

其他還有雷射治療儀、超音波儀、經皮電刺激器、冷/熱敷、震動器…等。不同的儀器對不同身體組織與深淺度有其特異的效果,可以針對慢性疼痛的狀況作選擇。當然每種儀器的使用都有其禁忌症,使用前必須了解慢性疼痛部位的狀況




衛教與輔具使用的建議


「慢性疼痛」的處理方式是需要先尋求專業醫師的檢查與判定原因。病人除了疼痛面向外,其他身體功能、體能、工作能力與心理等方面亦可能受影響,而反之亦會加重疼痛不耐的感受,因而造成無法順利回到職場上,或者是因為疼痛復發而需常請病假。

因此建議患者可尋求其他不同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營養師、藥師等跨多團隊的介入,以盡早改善疼痛狀況。

物理治療師專業的介入除了3M(Movement、Manual、Modality)的處置外,在長期治療效果的考量上,亦會給予慢性疼痛患者姿態矯正、關節護具、助行輔具、居家活動與工作環境的衛教與建議。以期在全人醫療的觀點上,能幫助慢性疼痛的患者活得更自在。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高醫醫訊113年8月》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天空熱情過了頭-認識熱傷害


作者:吳銘展/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




近年來台灣夏季氣溫一直屢創新高,因熱傷害而就醫的人數也不斷的上升,其中又以嬰幼兒、65歲以上年長者、慢性疾病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等)、戶外工作或密閉空間工作者為高危險群

而嚴重的熱傷害是可能會危及生命,適當且即時的處理是相當重要的,因此認識熱傷害以及了解如何處置及預防已成為一個我們應該去重視的課題。

人類為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約在36℃-37℃,維持體溫的恆定主要靠著腦幹中下視丘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調節的方式主要靠著輻射、傳導、對流、蒸發等方式,若外在環境溫度上升,體溫調節中樞會去調控人體的生理機制,對熱的環境作出反應,使血管舒張、心跳加速讓血液流速變快,血液流經擴張的皮膚血管,可以增加散熱的效果,同時打開毛孔促進排汗,藉由排汗也可以將熱從體內帶出去。

若外在環境溫度過高或體內產熱過多過快,超過人體散熱的速度,就會造成所謂的熱傷害,常見的熱傷害包含了熱痙攣、熱衰竭、中暑,下面我們就來一一介紹。



1. 熱痙攣(heat cramp):


通常發生在長時間運動,並且休息時只補充水分,而沒有適當補充電解質的情況下,這樣會容易造成人體過多的體液以及電解質的流失,使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下降,呈現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會產生不由自主的肌肉收縮(通常發生在小腿),造成類似抽筋肌肉疼痛的症狀



2.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高溫的環境下工作或運動時間過長時,人體會因持續的出汗而造成體內水份以及鹽分的流失,若沒有適當的補充水分以及電解質,則可能會出現熱衰竭的症狀,其中包含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倦怠、心跳加速、姿勢性低血壓等症狀。

而在這個階段,人體的體溫還可以維持正常或略為上升,但通常不會超過40℃,也還不會影響到意識狀態,但若是症狀持續惡化,就會進展成中暑。



3. 中暑(heat stroke):


這是熱傷害中最為嚴重的狀態,病患除了會有熱衰竭的症狀外,臨床上中暑的診斷還需要符合兩個原則:分別為高體溫(中心體溫>40℃)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如意識改變、抽搐、昏迷)。

在這個狀態下,即時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沒有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肺衰竭、橫紋肌溶解症等併發症,最嚴重甚至死亡。


然而面對熱傷害的患者的處置,又應該要如何做起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則就是維持患者生命徵象並且儘速的降溫,有以下方法可以參考:

  • 儘速將患者離開熱的環境,移至陰涼處,並脫去病患衣物,使身體曝露的面積增大來增加散熱效果。
  • 在患者身上噴灑冰水,並且對病患搧風(或用風扇吹),以加強蒸發散熱。
  • 將病患的身體泡到冰水中(頭部露在水面上)。
  • 放置冰袋在患者頸部、腋下或鼠蹊部等位置。
  • 若患者清醒,可以給予含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冰開水,若患者意識不清,可以打上點滴,由靜脈快速注射生理食鹽水(1~2公升)。



除了知道遇到熱傷害的病患要如何給予適當處置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如何去預防熱傷害的發生。平常出門前可以注意天氣預報,若氣溫過高時應注意防曬,同時避免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尤其是嬰幼兒及老年族群。

當在炎熱的環境下工作或運動時,應穿著輕便、涼爽、透氣的衣物,時間不宜過長,而且要適時的補充水分以及鹽分,當身體有不適症狀出現時,應立即移至通風良好或陰涼處休息,除此之外,也應該注意環境的相對濕度,當濕度愈高時,身體的汗水就愈不易蒸發,散熱的效果因此變得比較差,此時人體的體感溫度會超過環境實際溫度,產生熱傷害的風險也相對上升。

在認識熱傷害的成因、分類、處置以及預防方法後,民眾面對熱傷害時不用太緊張,即時的辨識症狀並且給予患者適當的處置,甚至盡快送醫治療,對於患者的預後都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高醫醫訊112年9月》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