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

端午吃粽如何不放「粽」


作者:張啟玲/雅甸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

除了划龍舟、掛艾草菖蒲、掛香包,都是端午節獨有的習俗,而「粽子」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老一輩的人總說:「過了端午節才可以把冬衣及棉被收起來」,足以可見夏季即將來臨的象徵。在農曆五月五日當天正午,「立蛋」是孩子們最開心期待的活動,而婆婆媽媽們依然樂於忙碌的「包粽子」。




現在也可透過市售管道,買到種類琳瑯滿目的粽子,有北部粽、南部粽、粿粽、甜粽和鹼粽等,不管您喜歡吃哪一種,怎樣吃才是「粽」點呢?


1. 不過量:


一顆粽子大約140~800大卡,建議一天只取代一個正餐,可與人分享一顆粽,或選擇小粽子減少熱量的攝取,且盡量在早餐或午餐時食用,不建議當成晚餐或點心食用,避免晚上消化不良而影響睡眠。


2. 搭配吃:


粽子裡的香菇雖然是蔬菜,但纖維量太少,遵守蔬果彩虹579原則(12歲以下兒童3份蔬菜2份水果;12歲以上女性4份蔬菜3份水果;12歲以上男性5份蔬菜4份水果),可再包入蒟蒻、洋蔥、杏鮑菇、竹筍、紅蘿蔔等。

或搭配1~2碟青菜,或搭配蔬菜湯一碗(如:蘿蔔湯、竹筍湯等),增加飽足感。另外,再加一份水果(如:鳳梨、奇異果等),可增加纖維質並幫助消化。


3. 少沾醬:


粽子本身就有調味過,而甜辣醬、辣椒醬、醬油膏等含鈉量都較高,建議以不沾醬或限量使用;而吃鹼粽常會沾糖漿,「糖」的攝取容易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可利用代糖來取代。

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食用沾醬時,應注意血壓和血糖的變化,可採用新鮮蕃茄末、蒜泥、洋蔥及薑泥替代部分的醬料。


4. 選對食材:


餡料的內容通常取決於整顆粽子的熱量及營養價值的不同。以糙米或五榖米等,取代部分糯米的粽子,可以增加纖維攝取量。亦可選擇豆製品或瘦肉,取代油脂高的五花肉,減少飽和脂肪酸及熱量的攝取。




5. 看清楚:


挑選市售粽子以包裝完整、標示清楚的產品為宜,並注意製造日期及保存期限。若自行包粽者,食材應避免購買糯米太過潔白,或顏色鮮豔的鹹蛋黃,可能會對人體產生不良的影響。

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民眾,當吃糯米加上高油脂的食物,會延長胃腸排空時間,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腹脹氣的狀況。

宜細嚼慢嚥,適當攝取量,且避免飲用含糖飲料,多喝開水,飯後能適度的走動,以免消化不良及增加體重,才能兼顧美味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