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會走路的肺炎-肺炎黴漿菌感染(上)


作者:李杰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

「醫生,請問我的小孩一直咳嗽是感染黴漿菌嗎?」,自從新聞開始報導中國增加的呼吸道傳染疾病,每節門診都會被家屬問這樣的問題。

「黴漿菌感染」、「白肺」等斗大的字樣再配上人滿為患的急診室畫面,媒體的渲染著實嚇壞了不少的家長。

事實上,肺炎黴漿菌才不是什麼破天荒第一次出現的病原體,它本來就在台灣的社區中流行,是造成台灣社區型肺炎中非典型肺炎最重要的病原體。

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的大小介於細菌及病毒之間,它是目前發現最小且可自行複製的病原體,和一般細菌不同的是,它沒有細胞壁,許多臨床上常使用的抗生素對它無效。

平均而言,台灣社區型肺炎最常見五種致病菌,依序是肺炎鏈球菌(23%),肺炎黴漿菌(14%),肺炎披衣菌(8%),肺炎克雷伯氏菌(7%)和流感嗜血桿菌(5%)。




各個年齡層均有可能感染肺炎黴漿菌,但較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肺炎黴漿菌是透過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沒有症狀的人也可能在鼻腔或喉嚨帶有此菌。

在家戶內的傳播最為常見,另外則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單位如學校、大學宿舍、軍隊、護理之家及醫院等場所生活或工作的人感染風險較高。

肺炎黴漿菌的另一個特色是感染後到發病的潛伏期較長,約為一到四週。也就是說,假如今天同家庭的成員接連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但是相繼發生的時間間隔太短,則往往可以排除是肺炎黴漿菌感染。

肺炎黴漿菌在台灣一年四季皆有感染的個案,但夏天及初秋較常見。依據美國觀察資料顯示,約3至7年會有一波黴漿菌肺炎的大流行。

感染肺炎黴漿菌後可能出現的臨床症狀,可以由毫無症狀,到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細支氣管炎甚至是肺炎。有些本身有氣喘的兒童,可能因為黴漿菌感染而使氣喘的症狀惡化或發作的頻率增加。

黴漿菌造成的肺炎,跟一般典型的細菌性肺炎不一樣。典型的細菌性肺炎,病人會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喘、倦怠、胸痛、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發紺或是呼吸衰竭的情形。

而肺炎黴漿菌感染造成的肺炎,雖然一樣會有發燒、咳嗽等症狀,但是患者的精神活動力不會受到影響,故肺炎黴漿菌造成的非典型肺炎素有「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之稱。

除了造成下呼吸道感染之外,少部分的肺炎黴漿菌感染可能出現肺外症狀,侵犯中樞神經、心臟、肝臟、腸胃道、血液、肌肉關節及皮膚。


相關文章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