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生死一瞬間-認識心肌梗塞


作者:黃天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

心臟疾病已多年占據國人死因第二名,而其中又以心肌梗塞最為人所知,以下簡單介紹一下心肌梗塞讓大家有個初步的認識。


一、什麼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指由於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心肌細胞死亡的一種心臟疾病。供應心肌細胞的血流主要來自冠狀動脈,因為種種危險因子產生動脈粥狀硬化的過程,導致的血管的管腔內層膽固醇沉積而產生斑塊,斑塊突然破裂會產生血栓,就像土石流坍方一樣,瞬間影響了心臟血流的供應,導致心肌梗塞。


二、心肌梗塞的主要症狀


最主要是前胸中央明顯的壓痛感、冒冷汗、呼吸困難,其他尚有可能伴隨噁心、頭暈等。胸痛有可能會有輻射痛,包括痛至脖子、下顎、背部、左肩、左手臂。

這種胸痛通常是以整片壓痛為主,若有以下的胸痛較不會優先考慮心肌梗塞,包括:容易明顯指出痛的單點位置、疼痛會因為按壓或按揉後而更痛或更不痛、敲打胸部就會改善、姿勢改變例如傾斜一側才會痛、深呼吸到某個程度才會感受到疼痛。


三、為什麼有些人會猝死?


心臟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血流供應,會導致心臟收縮功能異常,若發生在運氣不好的病人身上,有可能併發心室頻脈或心室震顫這類心律不整而猝死,而此時電擊就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也是為什麼各大公共場所都會準備自動體外去顫器(AED),為了能即時拯救這類病人。


四、心肌梗塞的風險因素


首先要討論血管管腔產生斑塊的原因,因為血管斑塊破裂為心肌梗塞的主因。包括高膽固醇、糖尿病、高血壓、抽菸、肥胖等,會造成血管壁的損傷和發炎,促使內皮細胞增生,最後造成血管斑塊沉積。

而慢性腎臟病,特別是透析患者,也會因為鈣磷的不正常沉積於管壁內。家族史和遺傳基因也是有影響,有些人是屬於易敏感族群,只要稍微有上述體質就特別容易產生斑塊,所以更需要特別注意。


五、預防心肌梗塞的方法


控制三高(高膽固醇、糖尿病、高血壓)、戒菸和規律運動。40歲以上政府都有補助成人健康檢查,若抽血發現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的問題,需要及早治療,減少血管產生斑塊的風險。


六、檢查


症狀一開始不一定會能在檢查發現異常,然而心電圖可能會有心肌缺氧變化、胸部X光可能會因為心臟暫時無力而引發肺積水、抽血檢驗血肌鈣蛋白(troponin-I)可能會上升,都是提供重要的證據。


七、治療


心肌梗塞的治療目的是恢復心肌血流的供應,減少心肌損傷,預防併發症。

急性期治療措施包括:
  • 甲、藥物:
雙重抗血小板藥物、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CE-I)或血管張力素接受器拮抗劑(ARB)、β受體阻斷劑、高強度降膽固醇用藥(Statin)。

  • 乙、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醫師會評估是否屬於需要緊急介入的類型,若有需要可能需要立即安排心導管檢查,在經皮局部麻醉後,導管透過手腕或鼠蹊的動脈血管進入心臟,如注射顯影劑檢查後確實有阻塞病灶,送入抽吸導管將血栓吸除,接著送入球囊至狹窄部位,擴張狹窄的冠狀動脈,最後再置放支架,才能保持血管通暢。




八、發病之後


雖然現在醫療進步,心肌梗塞治療都走標準化,大部分能順利到院接受治療的病人,穩定出院和門診追蹤,回到自己工作崗位並不在少數。然而仍有不少民眾並不重視自己的三高和抽菸問題,會以為心肌梗塞發病若猝死會走得很輕鬆,其實這完全是錯誤的觀念。

一來心肌梗塞未必會猝死,但卻有可能會讓心肌產生很大的損傷,這會導致日後容易因活動而胸悶和呼吸喘,進而影響生活品質和後續人生,所以積極地預防血管產生斑塊,減少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是很重要的。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

解鎖視神經病變


作者:陳怡先/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眼科醫師

在一個天冷的門診,一位60歲身材微胖的病人對我說:醫師您好,今早一醒來,我的右眼突然看不到了,很像蒙上一層布一樣,只看到微弱的光線,不論我怎麼揉眼睛,就是有一塊黑影擋住我的視線沒辦法移開,醫師怎麼辦?


眼科檢查發現他右眼眼底有視神經盤水腫(圖一),以及右眼上半部有視野缺損(圖三),左眼的視神經盤也比一般人還要擁擠(圖二),這是很典型的急性缺血性視神經病變(Acute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也就是俗稱的「視神經中風」。


視神經是連結眼睛和大腦的一條電纜線,負責把視網膜上的訊號傳遞至大腦,形成清晰的影像,視神經中風的病因是源自於提供視神經養分的血液灌流不足或缺血,導致視神經失去原本的功能,這是50歲以上的族群最常見的視神經病變。


目前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
 睡眠呼吸中止症。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服用特定藥物(例如讓血管急速擴張的壯陽藥)。
 夜間低血壓等等。



病人往往一早醒來突然發現某一隻眼睛看不見了,有些病人還會誤以為是老花眼而置之不理導致延誤就醫。臨床診斷上必須要鑑別是否與血管炎相關,若有相關則需給予積極的高劑量類固醇治療。

此外最常被誤認的疾病就是視神經炎,典型的神經炎發病年齡較年輕(20~40歲),以女性居多,較不會像缺血性視神經病變一樣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症狀為眼睛轉動疼痛,接著出現視力惡化及對比度變差的現象。

視神經炎發病後,病人的視力會持續惡化一至兩週,然後逐漸改善,大部分病人的視力、視野及色覺會逐漸恢復,但視覺對比度可能無法完全改善,典型的視神經炎大部分只會影響一隻眼睛,少部分非典型的視神經炎病人雙眼會同時受影響,且視力預後較差且較容易復發,影響的範圍也較典型視神經炎更大。

除了以上這些疾病,臨床上也要排除感染性、壓迫性及遺傳性視神經病變。診斷上可藉由眼底照相、視野檢查、抽血及腦部影像學檢查得知。

可惜的是,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目前並無確切的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潛藏之危險因子而加以矯正,以降低另一隻還未發作的眼睛發生視神經缺血的機率。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老年人會有眼神經中風,連年輕人也會因為本身有血液凝固病變的問題而導致眼神經缺血。

提醒55歲以上的民眾要多注意,建議每年至少到眼科門診檢查1次,有三高及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則建議3個月定期檢查眼底,倘若發生視神經中風的當下沒有及時檢查及時發現,約4到6週後視神經就會開始萎縮,視力恐永久受損,一旦有疑慮,建議立即就醫,保護還沒受傷害的視神經纖維。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小港醫院港醫健康通訊2024年6月》



相關文章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