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志隆/高醫附設醫院神經外科教授.台灣骨質疏鬆照護協會理事長
在街坊鄰居會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行動時佝僂的身軀與老態龍鍾的步伐,外觀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駝背與身高變矮,嚴重者背峰高聳腰挺不直而身體前屈,走路時低頭看地。
在歐洲以前用「貴婦式駝背」(dowager’s hump)來形容老年婦人的駝背(脊柱後凸,kyphosis)。隨著人口老化,愈來愈多這種身高變矮合併脊椎彎曲與後背變圓變形,導致胸部與腹部下壓,肋骨的位置也會下降。
下壓的肋骨會擠壓腹部的內臟,但腹腔的空間有限,被壓扁的內臟只能往前凸,進而腹部突出失去腰線。
駝背不僅因疼痛和脊柱畸形限制了日常活動。在嚴重的病例中,胸部下壓可造成肋骨下垂與骨盆上部接觸,導致疼痛難耐。
此外,肺膨脹的空間變小,導致呼吸困難,運動時症狀更加明顯。甚者連抬頭都有困難,引發頸部疼痛和頭痛。
駝背的外觀變形與身體不適,使患者自尊心受挫,影響社交生活。也因患者害怕跌倒,限制了自己的活動,因而常感到身心俱疲。
這些其實是因為隨年紀增長,骨質流失造成骨質疏鬆症,使脊椎高度下降,所以身高會變矮與駝背。
預防骨質疏鬆症導致的變矮與駝背就要及早治療與診斷!因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沈默的疾病,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與駝背的外觀變化,但是只要一個輕微跌倒,或是突然用力,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會造成骨折。
骨質疏鬆症是全球一致防治的健康隱形殺手,已廣為大家注意。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也提出警告:「骨質疏鬆症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造成健康問題的第二大疾病!」。
台灣50歲以上民眾骨質疏鬆症盛行率約25%,依此推估全台50歲以上民眾高達177萬人有骨質疏鬆症。台灣由於人口老化,老年(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率由2013年的12%,於2020年與2030年分別提高到16.1%與24.5%。
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針對台灣地區流行病學資料估計,2025年國內50歲以上民眾42%將患有骨質疏鬆症,2050年更增至57%。骨質疏鬆症已是台灣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第四位,其中女性每3人就約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
有鑑於國內的骨質疏鬆症情況,2008年的一份國內研究結果顯示15.0%婦女未有骨質疏鬆症威脅性之認知,15.5%認為骨質疏鬆症是不太嚴重疾病。如何讓骨質疏鬆症治療從預防做起,不再是從”骨折後”才做起?已是刻不容緩的健康議題。
如果有以下狀況,就要懷疑有骨質疏鬆症或是脊椎壓迫性骨折,盡速至醫療院所就診:
- 現在身高低於年輕時身高超過4公分以上。
- 牆與頭枕部間距超過3公分(靠牆站立,兩眼自然平視,測量頭後枕部與牆壁的水平間距,正常人應該是幾乎沒有距離或小於1公分)。
- 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小於2公分(站立兩手自然平舉,測量側面肋骨最下緣與骨盆上緣的垂直間距,正常人應當有2-3指寬或大於5公分)。
骨質疏鬆症是可以預防與治療的,希望骨質疏鬆症治療從預防做起。許一個無骨質疏鬆症里到無骨質疏鬆症市,再到無骨質疏鬆症國度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