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夏克氏足


作者:張舜閔/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骨科醫師




前言


病人慢慢抬起著紅腫的腳,即便隔著明顯滲濕的紗布也能看出嚴重的變形。奇怪的是,病人彷彿感受不到痛覺一般,依舊能緩步向前。每跨出一步就對危弱的足部結構造成新的破壞,一齣無聲的災難片就在病人的腳上上演...


夏克氏足可怕在哪裡?


糖尿病治療的大大進步讓病人活得更好也活得越久,病人卻更常發現:「我的腳出問題了!」過去不常看到的併發症現在變得越來越常看到,對於足踝科醫師來說,其中最可怕的併發症之一就是「夏克氏足」了。

「夏克氏足」的病人的典型特色就是足部的紅腫發熱,照X光可能發現足踝骨折脫臼與變形,骨頭突出與變形的部位容易出現足部潰瘍如果沒有好好照顧,之後容易變成深可見骨的慢性潰瘍,甚至演變成無法根治的慢性骨髓炎,只能接受部分截肢

如果病人幸運撐過「夏克氏足」的發作期,也容易產生足部「搖椅腳變形」與足踝關節不穩定,不只行動力大幅下降,更常常讓病人想穿上正常的鞋子這個小小願望,也可能變得難以實現。


夏克氏足原因與致病機轉


造成的原因很多:酒精性神經病變、腦性麻痺、梅毒引起的脊髓癆、脊椎受傷、巴金森氏病、痲瘋病等疾病。只要會造成神經感覺異常的疾病都有可能演變為「夏克氏足」但是在台灣主要以糖尿病患者合併周邊神經病變的人居多

致病機轉有兩種理論:有一說是病人因為感覺不到疼痛,所以不斷對於受傷的腳施加壓力,造成疲勞性的破壞;另一說是神經失調造成腳不斷處於充血的狀態,使得骨質流失與破壞。

造成的結果就像是腳踏車裝著洩氣的輪胎卻依然用力給它騎下去,一定會造成輪胎(皮膚)與輪框(骨骼)嚴重的破壞,最終還會因為重心不穩而跌倒。


比率與盛行率


因為「夏克氏足」的診斷不易,所以它切確的比率不明。大部分的研究統計都落在1,000個糖尿病患者裡面會有1~10個左右,但是有些學者相信,在合併周邊神經病變與血糖控制不佳的高危險病人裡面,比例會大大提高到十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一左右。


夏克氏足有什麼先兆,又該如何診斷呢?


處於發作期的「夏克氏足」病人,他們的患肢通常會有紅腫的現象,而且溫度比另一隻腳高上3到5度。仔細檢查這些病人會發覺他們都會存在某些程度的神經感覺異常

雖然「夏克氏足」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和嚴重度不符合的「麻木無感」,但是七成的病人還是會感到一定程度的疼痛。只是因為神經感覺病變的關係,讓他們對於痛覺、溫覺、壓覺、本體覺的感受失去正常的比例感。

他們腳的某些區域破了皮也會疼,踩在地上也有感覺卻無法區分輕重,尤其對於腳底下的大傷口和足踝結構的破壞更是渾然不覺。所以,病人臨床症狀的多樣性也造成「夏克氏足』診斷上的困難。

血液檢查、X光、骨酪掃瞄、核磁共振、正子攝影可以當成診斷「夏克氏足」的參考,但是「夏克氏足」的診斷主要靠的還是臨床上仔細的觀察與高度的懷疑


夏克氏足為什麼不容易察覺呢?


蜂窩性組織炎、靜脈栓塞、痛風、扭傷、糖尿病足,這些疾病都容易在糖尿病病人身上發生,而且都會造成足踝的紅腫,所以和「夏克氏足」難以區分。再加上感覺神經病變的關係,病人常常覺得疼痛不明顯,而忽略他的嚴重性。


危險因子&誘發因子


男女比例相當,50、60、70歲的糖尿病病人是高危險群。肥胖、糖尿病史超過十年、合併周邊神經病變、骨質疏鬆,足部的整形手術、骨科手術、下肢血管手術、器官移植手術都有可能誘發「夏克氏足」,甚至是長期穩定的「夏克氏足」也有可能再次被誘發進入發作期。


夏克氏足的治療


首先,病人一定要把平常的血糖以及長期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好,不然原本困難的治療只會難上加難。因為「夏克氏足」的病程反覆,發作期與穩定期可能交替出現。

不同時期的「夏克氏足」有不同的治療方式,有可能是長達三個月到半年的石膏固定,長期或是終生穿戴輔具或矯正鞋。悉心照料原有的傷口,還要避免產生新的皮膚缺損與壓瘡。

有些病人還需要接受多次的手術清創、矯正切骨、與關節融合,甚至在不得已的狀況下,還要把截肢列入考慮。出現不同的狀況可能要隨時調整治療的策略,這都需要病人與醫師之間密切的配合。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小港醫院港醫健康通訊2025年5~6月》


相關文章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