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夏克氏足


作者:張舜閔/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骨科醫師




前言


病人慢慢抬起著紅腫的腳,即便隔著明顯滲濕的紗布也能看出嚴重的變形。奇怪的是,病人彷彿感受不到痛覺一般,依舊能緩步向前。每跨出一步就對危弱的足部結構造成新的破壞,一齣無聲的災難片就在病人的腳上上演...


夏克氏足可怕在哪裡?


糖尿病治療的大大進步讓病人活得更好也活得越久,病人卻更常發現:「我的腳出問題了!」過去不常看到的併發症現在變得越來越常看到,對於足踝科醫師來說,其中最可怕的併發症之一就是「夏克氏足」了。

「夏克氏足」的病人的典型特色就是足部的紅腫發熱,照X光可能發現足踝骨折脫臼與變形,骨頭突出與變形的部位容易出現足部潰瘍如果沒有好好照顧,之後容易變成深可見骨的慢性潰瘍,甚至演變成無法根治的慢性骨髓炎,只能接受部分截肢

如果病人幸運撐過「夏克氏足」的發作期,也容易產生足部「搖椅腳變形」與足踝關節不穩定,不只行動力大幅下降,更常常讓病人想穿上正常的鞋子這個小小願望,也可能變得難以實現。


夏克氏足原因與致病機轉


造成的原因很多:酒精性神經病變、腦性麻痺、梅毒引起的脊髓癆、脊椎受傷、巴金森氏病、痲瘋病等疾病。只要會造成神經感覺異常的疾病都有可能演變為「夏克氏足」但是在台灣主要以糖尿病患者合併周邊神經病變的人居多

致病機轉有兩種理論:有一說是病人因為感覺不到疼痛,所以不斷對於受傷的腳施加壓力,造成疲勞性的破壞;另一說是神經失調造成腳不斷處於充血的狀態,使得骨質流失與破壞。

造成的結果就像是腳踏車裝著洩氣的輪胎卻依然用力給它騎下去,一定會造成輪胎(皮膚)與輪框(骨骼)嚴重的破壞,最終還會因為重心不穩而跌倒。


比率與盛行率


因為「夏克氏足」的診斷不易,所以它切確的比率不明。大部分的研究統計都落在1,000個糖尿病患者裡面會有1~10個左右,但是有些學者相信,在合併周邊神經病變與血糖控制不佳的高危險病人裡面,比例會大大提高到十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一左右。


夏克氏足有什麼先兆,又該如何診斷呢?


處於發作期的「夏克氏足」病人,他們的患肢通常會有紅腫的現象,而且溫度比另一隻腳高上3到5度。仔細檢查這些病人會發覺他們都會存在某些程度的神經感覺異常

雖然「夏克氏足」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和嚴重度不符合的「麻木無感」,但是七成的病人還是會感到一定程度的疼痛。只是因為神經感覺病變的關係,讓他們對於痛覺、溫覺、壓覺、本體覺的感受失去正常的比例感。

他們腳的某些區域破了皮也會疼,踩在地上也有感覺卻無法區分輕重,尤其對於腳底下的大傷口和足踝結構的破壞更是渾然不覺。所以,病人臨床症狀的多樣性也造成「夏克氏足』診斷上的困難。

血液檢查、X光、骨酪掃瞄、核磁共振、正子攝影可以當成診斷「夏克氏足」的參考,但是「夏克氏足」的診斷主要靠的還是臨床上仔細的觀察與高度的懷疑


夏克氏足為什麼不容易察覺呢?


蜂窩性組織炎、靜脈栓塞、痛風、扭傷、糖尿病足,這些疾病都容易在糖尿病病人身上發生,而且都會造成足踝的紅腫,所以和「夏克氏足」難以區分。再加上感覺神經病變的關係,病人常常覺得疼痛不明顯,而忽略他的嚴重性。


危險因子&誘發因子


男女比例相當,50、60、70歲的糖尿病病人是高危險群。肥胖、糖尿病史超過十年、合併周邊神經病變、骨質疏鬆,足部的整形手術、骨科手術、下肢血管手術、器官移植手術都有可能誘發「夏克氏足」,甚至是長期穩定的「夏克氏足」也有可能再次被誘發進入發作期。


夏克氏足的治療


首先,病人一定要把平常的血糖以及長期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好,不然原本困難的治療只會難上加難。因為「夏克氏足」的病程反覆,發作期與穩定期可能交替出現。

不同時期的「夏克氏足」有不同的治療方式,有可能是長達三個月到半年的石膏固定,長期或是終生穿戴輔具或矯正鞋。悉心照料原有的傷口,還要避免產生新的皮膚缺損與壓瘡。

有些病人還需要接受多次的手術清創、矯正切骨、與關節融合,甚至在不得已的狀況下,還要把截肢列入考慮。出現不同的狀況可能要隨時調整治療的策略,這都需要病人與醫師之間密切的配合。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小港醫院港醫健康通訊2025年5~6月》


相關文章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淺談偏頭痛


作者:鄺怡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醫師




「醫師,我有偏頭痛。」頭痛就診患者十之八九都認為單邊頭痛等於偏頭痛,其實偏頭痛也會出現雙側頭痛。頭痛種類繁多,但治療的方式卻截然不同。得到正確的診斷,是治療頭痛關鍵性的第一步。

台灣偏頭痛盛行率為9.1%十個人當中就有一位受到偏頭痛的困擾好發於女性,也是造成社會勞動力損失的前三大原因之一,可見偏頭痛對個人、家庭、甚至社會都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另外,慢性偏頭痛佔其中1-2%的病人,慢性偏頭痛是指每個月的頭痛天數超過15天,持續超過3個月。患者時常伴隨著止痛藥物過度使用、不知不覺間產生依賴性,長期下來容易產生因止痛藥不當使用而產生的併發症--「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現今社會對偏頭痛的認知和治療的精準度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希望透過本次醫訊讓許多飽受頭痛困擾的患者能夠更了解偏頭痛,及時就醫並得到合適的診斷及治療。


診斷


民眾如果反覆出現中度至重度的頭痛,建議到神經科尋求專業的臨床診治。目前偏頭痛的診斷準則是根據國際頭痛學會(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所制定之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三版:

1. 至今頭痛反覆發作次數大於5次

2. 持續時間為4~72小時

3. 頭痛符合以下特徵的其中兩項:

  • 單側:單側頭痛只是其中一種特徵,約有四成的病人為雙側頭痛。
  • 搏動性:像脈搏跳動的規律性抽痛。
  • 頭痛嚴重度為中度或重度:嚴重度以患者的主觀感受為依據。
  • 頭痛會因活動而加劇:如走路時感到更強烈的頭痛,休息時可部份緩解。

4. 頭痛時合併以下症狀的其中一項:

  • 噁心及/或嘔吐
  • 畏光及怕吵:對光線或聲音比平時更敏感

偏頭痛病人又分為有或無預兆型,大約一成至兩成的病人在頭痛發作前會伴隨前驅症狀,常見的預兆包括:視野有光點或水波形的陰影身體感覺麻木無力、或突然的口齒不清一般預兆出現20-30分鐘內出現頭痛

由此可見,偏頭痛是一種以臨床症狀作為診斷依據,典型的偏頭痛並不需要以腦部影像檢查或抽血等檢驗協助判斷。然而,經過專業醫師判斷為非典型的頭痛形態,則必須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治療與預防


過往認為偏頭痛的致病原因不明,但經過學者多年來的努力,發現頭痛的發作源於外在或內在因素的刺激後,特殊蛋白胜肽CGRP(Calcintonin-Gene Related Peptide)從三叉神經節被釋放,啟動一連串的血管收縮及疼痛訊號傳遞到大腦,產生頭痛

除了止痛藥外,新一代針對CGRP的專一性治療陸續上市,包括肉毒桿菌注射CGRP單株抗體CGRP受體拮抗劑等,相信能造福不少頭痛患者。

基因與環境因素都與偏頭痛發作息息相關,不難發現偏頭痛容易出現家族遺傳的情形。雖然基因是不可改變的,但仍然有許多的環境因素和外在因素,是能夠以非藥物的方式被改善的。


1.內在因子(月經週期、睡眠、緊張、焦慮)

  • 壓力及情緒:壓力會影響睡眠、荷爾蒙等,造成偏頭痛惡化。建議患者培養運動習慣,保持規律生活作息及落實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以提高抗壓力。
  • 月經週期:女性荷爾蒙變化,月經週期伴隨腹痛、失眠、情緒起伏等都是誘發頭痛的原因。生理期前後適度睡眠、適度運動、維持生活規律尤其重要。
  • 失眠:如果已經努力建立規律生活作息後,仍有入睡困難的問題,或同時合併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尋求神經科醫師協助或是心理治療介入。


2.外在因素

  • 飲食:富含酪氨酸易造成頭痛,例如:乳酪起司、柑橘類食物、巧克力、紅酒。誘發自身頭痛的食品因人而異,患者也可以注意是否頭痛前都有進食過特定食品。
  • 藥物與物質使用:服用避孕藥抽菸有機溶劑(刺激的味道)可能誘發頭痛。建議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患者可詢問婦產科醫師詢問用藥資訊。
  • 氣候溫度:強烈溫差、氣候改變或被強風吹到頭,容易使頭痛發作。建議患者注意天氣,避免冷氣、風扇直吹頭部。

最後,在台灣頭痛學會網頁中有提供頭痛日誌,患者可透過紀錄頭痛的型態,找出自身的頭痛誘發因子加以避免。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高醫醫訊113年8月》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