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淺談脂肪肝炎-別讓你的肝臟「油滋滋」!

作者:王志文/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肝膽胰內科主任




案例故事:一位上班族的健康警訊


40歲的李先生是一名忙碌的上班族,長期外食、經常應酬、愛喝手搖飲,下班後習慣躺在沙發上滑手機。某次健康檢查時,醫師告訴他:「你的肝功能指數超標,肝臟有大量脂肪堆積,已經是『脂肪肝炎』了!」

李先生驚訝不已,從沒想過自己會罹患肝病,甚至疑惑:「脂肪肝炎是什麼?該怎麼辦?」


什麼是脂肪肝炎?


脂肪肝炎是由代謝異常引發肝臟細胞內堆積過多脂肪,造成慢性發炎反應的疾病,正式名稱為「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 MASH)」。若未妥善控制,可能進一步演變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臟猶如一座工廠,當工廠內堆滿油脂垃圾(脂肪),機器(肝細胞)就會受損、罷工,嚴重時甚至失去功能。


這些症狀別輕忽!


脂肪肝炎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隨病情進展,可能出現以下問題:
  1. 容易疲倦肝臟代謝異常導致能量不足。
  2. 腹脹、食慾不振、下肢水腫可能為肝硬化及腹水表現。
  3. 皮膚暗沉、黃疸肝臟解毒功能下降所致。

許多患者都是透過健檢發現肝功能指數異常(如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才驚覺異常。此外,脂肪肝炎也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功能惡化有密切關聯。


為什麼肝臟會「油滋滋」?


脂肪肝炎常見風險因子包括:
  1. 肥胖與代謝症候群(BMI>24,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
  2. 飲食不當高糖、高脂與油炸食品。
  3. 缺乏運動長時間久坐,脂肪代謝變差。
  4. 糖尿病與高血脂影響肝臟脂質代謝。
  5. 藥物影響如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

李先生就是典型案例,BMI高達28、每天一杯全糖珍奶,幾乎沒有運動習慣。


逆轉脂肪肝,你可以這樣做!

  1. 飲食控制少油、少糖、少精緻澱粉;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及含Omega-3的魚類。
  2.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
  3. 定期追蹤每半年檢查肝功能與腹部超音波。
  4. 體重減輕研究指出,減重超過10%可顯著改善肝纖維化。
  5. 改善飲食質量採用類地中海飲食,減少含糖與高飽和脂肪的超加工食品。
  6. 戒酒與戒菸對所有 MASLD 患者皆應強烈建議。


藥物治療現況


目前最具潛力且已有第三期臨床證據支持的藥物包括Resmetirom與 Semaglutide。

Tirzepatide對合併肥胖的MASLD患者也顯示良好效果。

FGF21類似物如Efruxifermin為新興療法,對改善肝纖維化具潛力。

傳統藥物如Pioglitazone與維生素E仍有療效,但適用族群較小。

所有藥物均應搭配生活型態調整,以發揮最大療效。



藥物總覽





預防勝於治療!


脂肪肝炎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與其等到肝臟受損才後悔,不如從今天開始:

✔ 戒掉含糖飲料,改喝無糖茶或檸檬水。
 飯後散步10分鐘,促進消化、減少脂肪囤積。
 控制體重,將BMI維持在18.5-24之間。


結語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脂肪肝炎初期往往沒有明顯不適,卻可能悄悄惡化,帶來嚴重後果。如同李先生的例子,只要願意改變生活習慣,肝臟就有機會恢復健康。從下一餐開始,為你的肝臟「減減肥」,讓它重回健康狀態吧!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高醫醫訊114年7月》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慢性疼痛之物理治療


作者:王建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慢性疼痛」,一般是定義為超過3個月的「非癌性疼痛」。導致疼痛的原因很多,可能是長期的姿態不良過度使用的骨骼肌肉關節勞損內科問題的慢性病內臟或神經系統受到傷害後反映疼痛等,亦有心理與精神層面的影響造成疼痛感受,會對個人的日常功能、工作、生活品質與睡眠造成重大影響。

物理治療在處理慢性疼痛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通常被視為一種非侵入性且有效的治療方法。

以下就物理治療中運動治療(movement therapy)、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與儀器治療(modality therapy)三個面向,在慢性疼痛的介入做說明:


一、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適當的伸展與強化


當疼痛發生時,病人常因疼痛而減少活動的意願,長期下來會造成身體多處肌肉力量衰退、攣縮及關節僵硬,進而導致患部的活動角度變少、功能弱化、軀幹姿態更差、併發疼痛更多,但其疼痛並不會因此消失。

通過伸展與運動強化可以恢復身體的柔韌性提高關節延展靈活特質和穩定性,並活化患部組織的生理及代謝功能改善姿勢和體態調整情緒提升疼痛閾值進而減少身體的疼痛。

物理治療師會先經由評估來了解病人當下疼痛的問題原因與狀況,來設計合宜的運動處方。其中動作治療的類型可分為伸展運動、肌力訓練、心肺耐力訓練、平衡訓練等,其中亦包含了動作控制訓練、核心訓練、協調訓練、穩定度訓練等要素。




二、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徒手治療是物理治療師專業訓練的一部份,顧名思義是藉由物理治療師的雙手施力,來達到促進循環、減輕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增進動作功能的治療方式。

常見手法如關節鬆動術、激痛點治療、淋巴引流、筋膜放鬆術、神經鬆動術貼紮手法…等,其目的都是用來改善關節錯位或肌肉、筋膜、肌腱等軟組織沾黏、僵硬等

執行方式亦需要物理治療師的評估來選擇適當的手法,其治療的頻率與力道會依照病人疼痛的反應來調整




三、儀器治療(modality therapy)


利用不同儀器所釋出的物理因子(聲、光、水、冷、熱、電、力),將能量打進組織內或運用物理因子影響組織的生理特性,如促進循環、加速代謝、影響感覺傳導、增加關節間空間等,以達成減輕疼痛促進癒合消炎消腫放鬆肌肉等目的。

譬如「中頻向量干擾波儀」是利用兩組中頻電流互相干擾,產生較低頻的波形,以刺激神經及肌肉,可以用來止痛,產生肌肉收縮,及按摩效果。它產生的刺激較為舒適,且可穿透入較深層的組織。

「微波儀」的能量,是使水分子震盪產生熱能的特性,使組織的溫度稍微提高,則可以增進血液循環,而加速受傷組織的修補。

「短波儀」藉由頻率交替變化的磁場,使組織中游離的帶電粒子受到交替變化磁場的作用形成感應電流,粒子運動造成摩擦因而發熱。

其他還有雷射治療儀、超音波儀、經皮電刺激器、冷/熱敷、震動器…等。不同的儀器對不同身體組織與深淺度有其特異的效果,可以針對慢性疼痛的狀況作選擇。當然每種儀器的使用都有其禁忌症,使用前必須了解慢性疼痛部位的狀況




衛教與輔具使用的建議


「慢性疼痛」的處理方式是需要先尋求專業醫師的檢查與判定原因。病人除了疼痛面向外,其他身體功能、體能、工作能力與心理等方面亦可能受影響,而反之亦會加重疼痛不耐的感受,因而造成無法順利回到職場上,或者是因為疼痛復發而需常請病假。

因此建議患者可尋求其他不同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營養師、藥師等跨多團隊的介入,以盡早改善疼痛狀況。

物理治療師專業的介入除了3M(Movement、Manual、Modality)的處置外,在長期治療效果的考量上,亦會給予慢性疼痛患者姿態矯正、關節護具、助行輔具、居家活動與工作環境的衛教與建議。以期在全人醫療的觀點上,能幫助慢性疼痛的患者活得更自在。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高醫醫訊113年8月》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天空熱情過了頭-認識熱傷害


作者:吳銘展/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




近年來台灣夏季氣溫一直屢創新高,因熱傷害而就醫的人數也不斷的上升,其中又以嬰幼兒、65歲以上年長者、慢性疾病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等)、戶外工作或密閉空間工作者為高危險群

而嚴重的熱傷害是可能會危及生命,適當且即時的處理是相當重要的,因此認識熱傷害以及了解如何處置及預防已成為一個我們應該去重視的課題。

人類為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約在36℃-37℃,維持體溫的恆定主要靠著腦幹中下視丘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調節的方式主要靠著輻射、傳導、對流、蒸發等方式,若外在環境溫度上升,體溫調節中樞會去調控人體的生理機制,對熱的環境作出反應,使血管舒張、心跳加速讓血液流速變快,血液流經擴張的皮膚血管,可以增加散熱的效果,同時打開毛孔促進排汗,藉由排汗也可以將熱從體內帶出去。

若外在環境溫度過高或體內產熱過多過快,超過人體散熱的速度,就會造成所謂的熱傷害,常見的熱傷害包含了熱痙攣、熱衰竭、中暑,下面我們就來一一介紹。



1. 熱痙攣(heat cramp):


通常發生在長時間運動,並且休息時只補充水分,而沒有適當補充電解質的情況下,這樣會容易造成人體過多的體液以及電解質的流失,使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下降,呈現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會產生不由自主的肌肉收縮(通常發生在小腿),造成類似抽筋肌肉疼痛的症狀



2.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高溫的環境下工作或運動時間過長時,人體會因持續的出汗而造成體內水份以及鹽分的流失,若沒有適當的補充水分以及電解質,則可能會出現熱衰竭的症狀,其中包含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倦怠、心跳加速、姿勢性低血壓等症狀。

而在這個階段,人體的體溫還可以維持正常或略為上升,但通常不會超過40℃,也還不會影響到意識狀態,但若是症狀持續惡化,就會進展成中暑。



3. 中暑(heat stroke):


這是熱傷害中最為嚴重的狀態,病患除了會有熱衰竭的症狀外,臨床上中暑的診斷還需要符合兩個原則:分別為高體溫(中心體溫>40℃)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如意識改變、抽搐、昏迷)。

在這個狀態下,即時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沒有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肺衰竭、橫紋肌溶解症等併發症,最嚴重甚至死亡。


然而面對熱傷害的患者的處置,又應該要如何做起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則就是維持患者生命徵象並且儘速的降溫,有以下方法可以參考:

  • 儘速將患者離開熱的環境,移至陰涼處,並脫去病患衣物,使身體曝露的面積增大來增加散熱效果。
  • 在患者身上噴灑冰水,並且對病患搧風(或用風扇吹),以加強蒸發散熱。
  • 將病患的身體泡到冰水中(頭部露在水面上)。
  • 放置冰袋在患者頸部、腋下或鼠蹊部等位置。
  • 若患者清醒,可以給予含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冰開水,若患者意識不清,可以打上點滴,由靜脈快速注射生理食鹽水(1~2公升)。



除了知道遇到熱傷害的病患要如何給予適當處置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如何去預防熱傷害的發生。平常出門前可以注意天氣預報,若氣溫過高時應注意防曬,同時避免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尤其是嬰幼兒及老年族群。

當在炎熱的環境下工作或運動時,應穿著輕便、涼爽、透氣的衣物,時間不宜過長,而且要適時的補充水分以及鹽分,當身體有不適症狀出現時,應立即移至通風良好或陰涼處休息,除此之外,也應該注意環境的相對濕度,當濕度愈高時,身體的汗水就愈不易蒸發,散熱的效果因此變得比較差,此時人體的體感溫度會超過環境實際溫度,產生熱傷害的風險也相對上升。

在認識熱傷害的成因、分類、處置以及預防方法後,民眾面對熱傷害時不用太緊張,即時的辨識症狀並且給予患者適當的處置,甚至盡快送醫治療,對於患者的預後都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高醫醫訊112年9月》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夏克氏足


作者:張舜閔/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骨科醫師




前言


病人慢慢抬起著紅腫的腳,即便隔著明顯滲濕的紗布也能看出嚴重的變形。奇怪的是,病人彷彿感受不到痛覺一般,依舊能緩步向前。每跨出一步就對危弱的足部結構造成新的破壞,一齣無聲的災難片就在病人的腳上上演...


夏克氏足可怕在哪裡?


糖尿病治療的大大進步讓病人活得更好也活得越久,病人卻更常發現:「我的腳出問題了!」過去不常看到的併發症現在變得越來越常看到,對於足踝科醫師來說,其中最可怕的併發症之一就是「夏克氏足」了。

「夏克氏足」的病人的典型特色就是足部的紅腫發熱,照X光可能發現足踝骨折脫臼與變形,骨頭突出與變形的部位容易出現足部潰瘍如果沒有好好照顧,之後容易變成深可見骨的慢性潰瘍,甚至演變成無法根治的慢性骨髓炎,只能接受部分截肢

如果病人幸運撐過「夏克氏足」的發作期,也容易產生足部「搖椅腳變形」與足踝關節不穩定,不只行動力大幅下降,更常常讓病人想穿上正常的鞋子這個小小願望,也可能變得難以實現。


夏克氏足原因與致病機轉


造成的原因很多:酒精性神經病變、腦性麻痺、梅毒引起的脊髓癆、脊椎受傷、巴金森氏病、痲瘋病等疾病。只要會造成神經感覺異常的疾病都有可能演變為「夏克氏足」但是在台灣主要以糖尿病患者合併周邊神經病變的人居多

致病機轉有兩種理論:有一說是病人因為感覺不到疼痛,所以不斷對於受傷的腳施加壓力,造成疲勞性的破壞;另一說是神經失調造成腳不斷處於充血的狀態,使得骨質流失與破壞。

造成的結果就像是腳踏車裝著洩氣的輪胎卻依然用力給它騎下去,一定會造成輪胎(皮膚)與輪框(骨骼)嚴重的破壞,最終還會因為重心不穩而跌倒。


比率與盛行率


因為「夏克氏足」的診斷不易,所以它切確的比率不明。大部分的研究統計都落在1,000個糖尿病患者裡面會有1~10個左右,但是有些學者相信,在合併周邊神經病變與血糖控制不佳的高危險病人裡面,比例會大大提高到十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一左右。


夏克氏足有什麼先兆,又該如何診斷呢?


處於發作期的「夏克氏足」病人,他們的患肢通常會有紅腫的現象,而且溫度比另一隻腳高上3到5度。仔細檢查這些病人會發覺他們都會存在某些程度的神經感覺異常

雖然「夏克氏足」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和嚴重度不符合的「麻木無感」,但是七成的病人還是會感到一定程度的疼痛。只是因為神經感覺病變的關係,讓他們對於痛覺、溫覺、壓覺、本體覺的感受失去正常的比例感。

他們腳的某些區域破了皮也會疼,踩在地上也有感覺卻無法區分輕重,尤其對於腳底下的大傷口和足踝結構的破壞更是渾然不覺。所以,病人臨床症狀的多樣性也造成「夏克氏足』診斷上的困難。

血液檢查、X光、骨酪掃瞄、核磁共振、正子攝影可以當成診斷「夏克氏足」的參考,但是「夏克氏足」的診斷主要靠的還是臨床上仔細的觀察與高度的懷疑


夏克氏足為什麼不容易察覺呢?


蜂窩性組織炎、靜脈栓塞、痛風、扭傷、糖尿病足,這些疾病都容易在糖尿病病人身上發生,而且都會造成足踝的紅腫,所以和「夏克氏足」難以區分。再加上感覺神經病變的關係,病人常常覺得疼痛不明顯,而忽略他的嚴重性。


危險因子&誘發因子


男女比例相當,50、60、70歲的糖尿病病人是高危險群。肥胖、糖尿病史超過十年、合併周邊神經病變、骨質疏鬆,足部的整形手術、骨科手術、下肢血管手術、器官移植手術都有可能誘發「夏克氏足」,甚至是長期穩定的「夏克氏足」也有可能再次被誘發進入發作期。


夏克氏足的治療


首先,病人一定要把平常的血糖以及長期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好,不然原本困難的治療只會難上加難。因為「夏克氏足」的病程反覆,發作期與穩定期可能交替出現。

不同時期的「夏克氏足」有不同的治療方式,有可能是長達三個月到半年的石膏固定,長期或是終生穿戴輔具或矯正鞋。悉心照料原有的傷口,還要避免產生新的皮膚缺損與壓瘡。

有些病人還需要接受多次的手術清創、矯正切骨、與關節融合,甚至在不得已的狀況下,還要把截肢列入考慮。出現不同的狀況可能要隨時調整治療的策略,這都需要病人與醫師之間密切的配合。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小港醫院港醫健康通訊2025年5~6月》


相關文章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淺談偏頭痛


作者:鄺怡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醫師




「醫師,我有偏頭痛。」頭痛就診患者十之八九都認為單邊頭痛等於偏頭痛,其實偏頭痛也會出現雙側頭痛。頭痛種類繁多,但治療的方式卻截然不同。得到正確的診斷,是治療頭痛關鍵性的第一步。

台灣偏頭痛盛行率為9.1%十個人當中就有一位受到偏頭痛的困擾好發於女性,也是造成社會勞動力損失的前三大原因之一,可見偏頭痛對個人、家庭、甚至社會都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另外,慢性偏頭痛佔其中1-2%的病人,慢性偏頭痛是指每個月的頭痛天數超過15天,持續超過3個月。患者時常伴隨著止痛藥物過度使用、不知不覺間產生依賴性,長期下來容易產生因止痛藥不當使用而產生的併發症--「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現今社會對偏頭痛的認知和治療的精準度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希望透過本次醫訊讓許多飽受頭痛困擾的患者能夠更了解偏頭痛,及時就醫並得到合適的診斷及治療。


診斷


民眾如果反覆出現中度至重度的頭痛,建議到神經科尋求專業的臨床診治。目前偏頭痛的診斷準則是根據國際頭痛學會(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所制定之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三版:

1. 至今頭痛反覆發作次數大於5次

2. 持續時間為4~72小時

3. 頭痛符合以下特徵的其中兩項:

  • 單側:單側頭痛只是其中一種特徵,約有四成的病人為雙側頭痛。
  • 搏動性:像脈搏跳動的規律性抽痛。
  • 頭痛嚴重度為中度或重度:嚴重度以患者的主觀感受為依據。
  • 頭痛會因活動而加劇:如走路時感到更強烈的頭痛,休息時可部份緩解。

4. 頭痛時合併以下症狀的其中一項:

  • 噁心及/或嘔吐
  • 畏光及怕吵:對光線或聲音比平時更敏感

偏頭痛病人又分為有或無預兆型,大約一成至兩成的病人在頭痛發作前會伴隨前驅症狀,常見的預兆包括:視野有光點或水波形的陰影身體感覺麻木無力、或突然的口齒不清一般預兆出現20-30分鐘內出現頭痛

由此可見,偏頭痛是一種以臨床症狀作為診斷依據,典型的偏頭痛並不需要以腦部影像檢查或抽血等檢驗協助判斷。然而,經過專業醫師判斷為非典型的頭痛形態,則必須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治療與預防


過往認為偏頭痛的致病原因不明,但經過學者多年來的努力,發現頭痛的發作源於外在或內在因素的刺激後,特殊蛋白胜肽CGRP(Calcintonin-Gene Related Peptide)從三叉神經節被釋放,啟動一連串的血管收縮及疼痛訊號傳遞到大腦,產生頭痛

除了止痛藥外,新一代針對CGRP的專一性治療陸續上市,包括肉毒桿菌注射CGRP單株抗體CGRP受體拮抗劑等,相信能造福不少頭痛患者。

基因與環境因素都與偏頭痛發作息息相關,不難發現偏頭痛容易出現家族遺傳的情形。雖然基因是不可改變的,但仍然有許多的環境因素和外在因素,是能夠以非藥物的方式被改善的。


1.內在因子(月經週期、睡眠、緊張、焦慮)

  • 壓力及情緒:壓力會影響睡眠、荷爾蒙等,造成偏頭痛惡化。建議患者培養運動習慣,保持規律生活作息及落實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以提高抗壓力。
  • 月經週期:女性荷爾蒙變化,月經週期伴隨腹痛、失眠、情緒起伏等都是誘發頭痛的原因。生理期前後適度睡眠、適度運動、維持生活規律尤其重要。
  • 失眠:如果已經努力建立規律生活作息後,仍有入睡困難的問題,或同時合併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尋求神經科醫師協助或是心理治療介入。


2.外在因素

  • 飲食:富含酪氨酸易造成頭痛,例如:乳酪起司、柑橘類食物、巧克力、紅酒。誘發自身頭痛的食品因人而異,患者也可以注意是否頭痛前都有進食過特定食品。
  • 藥物與物質使用:服用避孕藥抽菸有機溶劑(刺激的味道)可能誘發頭痛。建議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患者可詢問婦產科醫師詢問用藥資訊。
  • 氣候溫度:強烈溫差、氣候改變或被強風吹到頭,容易使頭痛發作。建議患者注意天氣,避免冷氣、風扇直吹頭部。

最後,在台灣頭痛學會網頁中有提供頭痛日誌,患者可透過紀錄頭痛的型態,找出自身的頭痛誘發因子加以避免。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高醫醫訊113年8月》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認識大腸瘜肉


作者:蔡一民/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腸胃內科醫師


什麼是大腸瘜肉?


大腸瘜肉是大腸內壁上突出的異常組織,通常呈現小凸起形狀。大多數瘜肉是良性,但部分瘜肉可能發展為大腸癌,特別是腺瘤瘜肉。因此,及早發現並處理瘜肉對預防大腸癌至關重要。


大腸瘜肉的成因


遺傳因素:家族中若有瘜肉或大腸癌病史,風險較高。
飲食習慣:高脂肪、低纖維飲食可能增加發生風險。
生活方式:吸菸、酗酒、久坐缺乏運動都可能增加瘜肉的形成機率。
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病。


大腸瘜肉的症狀


大部分瘜肉不會引起明顯症狀,但有些人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大便帶血或顏色變深,腹瀉或便秘持續不適(裡急後重),腹痛或脹氣,瘜肉過大甚至引起阻塞。




如何檢查大腸瘜肉?


糞便檢查:檢測是否有潛血反應。
大腸鏡檢查:最精確的方法,可直接觀察並切除瘜肉。


如何治療大腸瘜肉?


內視鏡切除:大部分瘜肉可透過大腸鏡切除,快速且安全。
手術切除:若瘜肉過大或有惡性病變風險,可能需手術處理。


預防大腸瘜肉的方法


健康飲食: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如蔬果、全穀類,減少加工食品和紅肉的攝取。
保持運動:規律運動可促進腸道蠕動。
避免不良習慣:戒菸、戒酒。


多久需要追踪


追蹤時間取決於瘜肉的數量、大小、類型及切除是否完全等等因素,可再與醫師討論。


定期篩檢


政府針對大腸癌的篩檢部分,由原本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清血檢查,於今年度(2025)下修至45-74歲,以及40-44歲有家族史(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大腸癌者,皆納入篩檢範圍。


結語


大腸瘜肉是可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早期發現是關鍵。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定期檢查,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風險。如有相關適應症,可利用大腸鏡檢查兼治療。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小港醫院港醫健康通訊2025年2月》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白斑治療新進展


作者:陳玠勳醫師 • 藍政哲部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部
 
白斑(Vitiligo,俗稱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色素疾病,病人常會出現邊界明顯、形狀不規則的雪白斑塊。據估計,人口中約1至2%的人患有此病,其中約有半數病人會在20歲前發病,約1/5有家族史。

白斑雖然相對不少見、不會致命、也無傳染風險,卻有可能蔓延擴散,有礙觀瞻,對於病人而言往往是很大的心理及社會負擔。

儘管目前白斑的致病機轉尚未完全明瞭,但學界中盛行的理論有自體免疫失調、末梢神經異常、先天黑色素細胞缺陷、黑色素自我毀滅等假說。

白斑的治療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不少病人會因為外觀問題而求助於皮膚科。首先,白斑容易因皮膚受到傷害而產生新的病灶,因此須小心避免讓皮膚受到傷害或創傷。外出時也要盡量避免長期日照並注意防曬,以免曬傷或產生新的病灶。

依據白斑病灶型態,主要分為非分節型及分節型白班,其中以非分節型白斑最為常見,通常呈兩側對稱分佈,另外可再依侵犯範圍區分成局部型、廣泛型及全身型等三種類型,而分節型白斑則較為罕見。

目前白斑的治療方式有許多種,可依照病況採取不同的方案,而這些治療可大致分為兩大方向:(1)白斑活動期時減少黑色素破壞及(2)白斑穩定期時刺激黑色素生成。


(1)白斑活動期減少黑色素破壞


白斑活動期時,皮膚容易受到傷害而引發新的白斑,因此需要讓攻擊黑色素細胞的免疫系統穩定下來,以達到減少黑色素破壞的效果。穩定免疫系統的方式有外用藥膏、口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脈衝式類固醇治療(pulse steroid therapy),以及最近陸續發展的新型口服小分子免疫標靶藥物(JAK inhibitor),對於白斑的控制有不錯的效果。

醫師會根據白斑病灶部位、範圍大小、及目前病情穩定與否來選擇合適的治療。當早期黑色素破壞沒有那麼嚴重時,可給予口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並佐以照光治療去刺激黑色素的修復。若病灶不大,我們也可以先予以外用藥膏控制。

但當這些治療效果有限時,目前最新標靶藥物(JAK inhibitor)的問市受到很大的期待,有許多臨床研究證實JAK inhibitor對於穩定難治型白斑是有效的。而JAK inhibitor之所以對於白斑控制有效是因為它直接打破惡性循環,透過阻斷JAK傳訊,抑制淋巴球攻擊黑色素細胞,並達到阻止新白斑生成的效果。


(2)白斑穩定期刺激黑色素生成


由於長期使用這些口服藥物副作用相對較多,所以一旦疾病進入穩定期,我們便會暫停口服藥物,並給予外用藥膏及照光治療來維持治療。

在穩定期白斑的治療中,增加黑色素生成最廣泛運用的方式是照光及雷射。照光對於白斑的治療除了可降低促發炎性細胞因子外,同時也可誘導毛髮中黑色素母細胞的移動及增生,進而達到黑色素恢復的效果。

最常採用的方法有窄波段紫外線B光(narrowband ultraviolet B,波長 311nm)、低能量氦氖雷射(He-Ne laser)、準分子光(excimer laser,波長 308nm)及光化學療法(psoralen and ultraviolet A , PUVA)。若病程已穩定,色素移植也是一項不錯的治療選擇。




白斑並非不治之症,但對於外觀的影響甚大,若發現自己身上有些雪白斑點或斑塊,可盡早至皮膚科門診就醫。

而白斑的治療選擇非常多樣,從傳統的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至最新發展的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再搭配上適當的照光治療,透過醫師評估後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並提供最佳的治療計畫。早期診斷並適時介入治療,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治療成果。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高醫醫訊113年1月》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足底筋膜炎


作者:張舜閔/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骨科醫師


症狀


「我早上起床踩地板的第一步,腳底會覺得很痛,但是走一走反而又好了!」

「…或是坐太久,起身的時候也會有同樣的情形!」

「早晨起床踩地腳底疼痛」或是「起身第一步感到疼痛」,接著疼痛會隨著走動而逐漸緩解,可以說是「  」的經典症狀,有些病人甚至會形容就像踩在玻璃上一樣刺痛。」


構造


究竟什麼是「足底筋膜」呢?


大部分的人腳底都會有足弓,除了靠許多塊骨頭組成拱型的足弓外,還有一片連接前腳掌和腳跟的強韌組織,如果您抬起腳來把大腳趾往上扳,腳底或許可以摸到一條繃緊的筋,那就是「足底筋膜」,而這片筋膜因為發炎造成疼痛就稱為「足底筋膜炎」。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到足底筋膜炎呢?


職業上需要久站的人或是體重過重的人,因為不斷對於足底筋膜施加張力,容易產生足底筋膜炎的症狀,另外順著小腿肚往下延伸到腳跟的跟腱太緊,也是發生足底筋膜炎的好發對象。


原因


現在看起來很不可思議,很久以前細菌感染曾經被認為是造成足底筋膜炎的主因!醫師因此試圖用抗生素試圖殺死並不存在的細菌,當然是治療效果不佳。

後來開始有了X光的檢查,發現有一半的病人跟骨底下有突起的骨刺,因此有人推測腳跟突起的骨刺是引起疼痛的兇手,卻發現病人就算用手術切除了腳底的骨刺後,過了一陣子還是感到疼痛,之後有的研究也發現,許多沒有足底筋膜炎的人在X光上足底也會有突起的骨刺。

足底筋膜是一片堅韌而有彈性的構造,而所有有彈性的東西都會有彈性疲乏的問題。目前認為,足底筋膜因為過度拉扯所產生的彈性疲乏,還有腳跟脂肪墊的退化才是造成足底筋膜炎的重要原因。


處置與預防


當下痛起來的時候該怎麼辦?


通常冰敷會比較有效,可以直接泡冰水或是用一包小冰袋直接踩在上面效果也不錯,雖然慢性的疼痛可以熱敷,但是我們在門診常遇到突然痛起來以後去泡熱水反而更痛的例子;扳起大腳趾讓足底筋膜浮起來,直接對他按摩只要能持續8個禮拜也十分有效(圖1);或是扶著牆壁前弓後箭拉後腳筋也會有幫助(圖2)。


如果是因為久站造成的,就要試著在工作的空檔讓腳休息一下,可以考慮適當的鞋子(圖3)或是有足弓支撐的鞋墊,一味選擇過軟的鞋墊或是氣墊鞋不一定對症狀有幫助。

降低體重雖然很困難,但也是一個要努力的目標。體重過重的足底筋膜炎病人,常常處於有心無力的困境,一提到運動就想到跑步、打球等戶外運動,處於雖然想要運動卻苦於腳痛而不敢出門的惡性循環,可以試著從飲食著手,或是選擇騎腳踏車或游泳,這類雙腳不需直接支撐體重的運動,來避免對於已經疼痛的足底筋膜造成進一步傷害。

如果一直都沒有改善就要到門診來尋求協助了,有時候是別的原因造成的,像足底筋膜破裂、足底神經壓迫、壓力性骨折、脂肪墊退化,甚至是腫瘤、脊椎退化、僵直性脊椎炎,或是風濕免疫都有可能造成足跟疼痛,除了鑑別診斷外,也可以提供藥物注射、震波、手術等治療。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小港醫院港醫健康通訊2025年1月》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

告別疲憊,輕鬆愛上運動:認識簡單、安全又有效的超慢跑


作者:郭力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你是否常常覺得跑步很累、關節不舒服,甚至擔心運動時容易受傷呢?其實,我們不需要追求快速的奔跑,一種由日本運動生理學家田中宏曉博士提出的運動方式-超慢跑(Slow Jogging),或許是更適合我們的選擇!

它強調的是輕鬆、愉悅的速度慢跑,比走路稍快,但仍能讓人感到輕鬆自在。這種運動方式不僅容易上手,還能帶來多種健康效益,讓你無痛運動,輕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什麼是超慢跑?


超慢跑的核心概念在於愉悅與輕鬆,而不是速度。通常速度約為每公里7至9分鐘(每小時4~6公里),大約與快走的速度差不多。然而,超慢跑採用的是慢跑的動作模式,因此能夠帶來比快走更高的運動效益。

為了更清楚理解,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傳統慢跑與超慢跑的差異:




此可見,超慢跑以其低速度、小步幅和較小的關節衝擊力,成為了一種更平易近人的運動方式。


超慢跑的四大好處


超慢跑之所以受到歡迎,正是因為它能為我們的健康帶來多方面的益處:

1. 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超慢跑的步幅小、速度慢,使得膝關節、踝關節和脊椎受到的衝擊力更小,特別適合大部分人。

2. 提升心血管健康:
慢跑本身就是良好的有氧運動,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並有助於降低高血壓、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 促進心理健康:
輕鬆的跑步節奏能夠減少壓力、焦慮,甚至改善憂鬱情緒,許多跑者在運動後會感受到愉悅感。

4. 有助於體重管理:
雖然超慢跑的強度較低,但其能量消耗與一般慢跑相近。更重要的是,由於強度低,我們可以持續更長的時間,這更有利於燃燒脂肪,達到體重管理的效果。


哪些族群適合超慢跑?


超慢跑的低門檻和多重益處使其成為許多族群的理想運動選擇:

  • 運動初學者:超慢跑能幫助他們輕鬆入門,逐步養成運動習慣。
  • 關節問題患者:由於對膝關節的壓力較小,超慢跑能幫助他們保持活動度。
  • 年長者:超慢跑降低了運動的負擔,有助於他們提升整體健康水平。
  • 體重過重者:在減少關節壓力的同時,超慢跑也能幫助他們燃燒脂肪。


然而,也有一些族群在進行超慢跑前需要特別注意:

  • 嚴重心血管疾病個案:在運動前應先諮詢醫師的專業意見。
  • 嚴重關節炎或骨折未癒合者:雖然超慢跑的衝擊力小,但仍可能對患處造成負擔。
  • 平衡感不佳者:應選擇更安全的運動方式,例如水中運動。



如何正確執行超慢跑?


掌握正確的技巧能讓我們更安全、更有效地享受超慢跑的益處:

1. 保持直立姿勢:
眼睛平視前方,肩膀放鬆,避免身體過度前傾或後仰。

2. 步幅縮小:
目標是每分鐘約180步,讓腳輕輕地著地,感受輕盈的步伐。

3. 腳掌著地方式:
以腳掌的前1/3部分輕柔著地,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對膝蓋的壓力。

4. 呼吸自然放鬆:
保持自然的呼吸節奏,目標是能夠輕鬆地與人交談,避免過度喘氣。

5. 慢慢增加時間:
初學者可以從每次10~15分鐘開始,然後逐漸增加至30分鐘以上,循序漸進地提升運動時間。


何時應該停止超慢跑?


在運動過程中,身體發出的訊號非常重要。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專業意見:

  • 胸悶、胸痛或呼吸困難:這可能是心血管問題的徵兆,應立即就醫。
  • 嚴重關節疼痛:可能代表運動過度或跑姿不正確,需要調整或休息。
  • 頭暈或失去平衡:可能與血壓問題或脫水有關,應立即停止並補充水分。
  • 極度疲勞或身體異常不適: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過勞警訊,應停止休息。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了解超慢跑,並鼓勵你輕鬆地開始享受運動的樂趣!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淺談台灣男性的沉默殺手:食道癌


作者:陳以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內科助理教授

您有使用菸、酒、檳榔的朋友近日有吞嚥困難、胸口疼痛或異物感、以及體重減輕的現象嗎?小心,這可能是罹患食道癌的徵兆!





食道癌在民國109年國健署公布的總人口台灣癌症十大死因排名第九名,於男性癌症十大死因排名更上升為第五名。食道癌好發的年齡為50-60歲,這些人大都肩負家裡經濟重擔,因此得病後影響家庭甚至國家的經濟甚鉅。

由於食道癌不易早期發現,約三分之二的患者發現食道癌時都已是晚期(第三、四期)。食道癌的防治在台灣可說是越顯重要。

食道癌的危險因子為長期菸、酒、檳榔的使用者,三樣物質都使用的患者會比未使用的人高了60~100倍的機率罹患食道癌。其中飲酒更是食道癌產生最重要的危險因子。

此外,若您喝一瓶啤酒後就會臉紅,更是有八成以上的機率為酒精不耐症的患者。酒精不耐症(Alcohol intolerance)為人體代謝酒精的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ALDH2),因基因突變,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而使得致癌物乙醛大量累積,進而誘發出癌症。

據統計,台灣漢民族約有一半左右的人為乙醛去氫酶突變型,若又大量飲酒就易造成食道癌、口腔癌的機會,不可不慎。其他食道癌危險因子包括已經患有頭頸癌、口腔癌病史者;據高醫吳宜珍教授團隊的大型前瞻性研究,約10~15%的病人會合併有食道早期病變,因此這類病患一定要定期接受食道癌篩檢。

早期食道癌病人本身不太會有症狀,等到出現了吞嚥困難、異物感時往往腫瘤都已長的很大顆壓迫到食道管腔,治療往往須接受手術、電療或化療。

早期食道癌治療效果相當好,有些人甚至可接受胃鏡方式切除病兆保留食道,無須接受手術或是有外觀的缺損。因此食道癌的早期篩檢就顯得重要。食道癌的篩檢除了需靠胃鏡以傳統白光下做檢測外,以窄頻影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e)或是碘液化學染色法(Lugal chromoendoscopy)更能大幅提升診斷率。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有先進的內視鏡搭配碘液化學染色法可篩檢出早期食道癌,篩檢過程約10到15分鐘,目前也無須額外收費,鼓勵有上述危險因子或是有症狀的病友一定要來接受食道癌篩檢!

近年來,國健署也積極推廣酒精不耐症的民眾應該要減少酒精攝取。目前是建議一般喝酒不臉紅的民眾,男性一天小於兩瓶啤酒(300cc/瓶),女性小於一瓶啤酒的酒精量;對於喝酒會臉紅,也就是酒精不耐症的患者會建議盡量不飲酒。

我們高醫胃腸內科團隊和史丹福陳哲宏博士合作,發展非侵入性的檢測:用唾液就能檢測酒精去氫酶的基因型,快速且準確。目前也都不收費,歡迎有飲酒的患者至門診衛教諮詢!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高醫醫訊113年2月》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由內而來的變黑與變白-內科疾病造成的色素疾病


作者:余維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部副教授

膚色變黑或變白,是許多人會遇到的皮膚困擾,而膚色的深淺涉及到許多原因,需要由專業的皮膚科醫師作判斷,給予相對應的治療。

有些膚色的變化,其實不只是皮膚本身的問題,而是涉及到病人本身的內科疾病,這篇文章會針對一些內科疾病造成的膚色變化作介紹。

全身性廣泛色素沉著,可能和內分泌有關。一種情況是黑色棘皮症,黑色棘皮症好發於皮膚皺褶處,例如頸部、腋下、鼠蹊部,呈現褐色變厚的皮膚病灶。

黑色棘皮症常和肥胖與胰島素抗性有關。因為身體產生胰島素抗性,導致有更多的胰島素分泌,進而作用在皮膚上產生膚色變化。需要注意的是,黑色棘皮症出現的時候,反映的是身體產生胰島素抗性,如果沒有進一步控制血糖,將來有可能進展成第二型糖尿病。




另外一種會造成全身性廣泛色素沉著的內分泌疾病是愛迪生氏病,又稱為原發性腎上腺機能不全,這類疾病由於腎上腺遭受破壞造成皮質醇分泌不足,導致皮質醇上游的荷爾蒙不受抑制大量分泌,進而作用在皮膚和黏膜造成色素沉著。

女性荷爾蒙也和色素加深有關,懷孕婦女常會觀察到某些區域的皮膚在懷孕期間會有色素加深的情況,也有可能發現皮膚的痣在懷孕期間變大或顏色變深。

有一種女性常見的臉部黑斑,叫做肝斑,跟肝功能沒有關係,反倒是跟女性荷爾蒙有關,常在懷孕期間或服用避孕藥期間出現或顏色加深,需要注意的是,肝斑也和曬太陽以及其他因素有關,在分娩後或停避孕藥之後仍可能持續,也可能在非懷孕期間出現。

所以有臉部黑斑的問題,需要由專業的皮膚科醫師診斷,如果診斷是肝斑,常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和追蹤才會讓色素淡化。

糖尿病會伴隨相當多種皮膚變化和疾病,糖尿病病人常在治療糖尿病期間,出現各種皮膚問題而需要由皮膚科醫師診治。

糖尿病的其中一種表現,會在兩側小腿前側出現黑斑,這種皮膚表徵常在糖尿病病程較久的病人出現,因此出現這種皮膚表徵的病人,也有較高的機會合併糖尿病其他併發症,例如腎病變、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等。

筆者在皮膚科醫師執業生涯,看過不少病人本身自述沒有糖尿病史,但是出現這種兩側小腿前側黑斑或其他糖尿病的皮膚表徵,筆者幫病人驗糖化血色素,不少病人糖化血色素驗出來高達11以上,隨即幫病人轉介新陳代謝科進一步治療。

由此可知,皮膚科不是只有在看皮膚疾病,皮膚其實是和內科疾病息息相關,觀察力敏銳的皮膚科醫師,有時候可以藉由病人的皮膚表徵,診斷出病人的內科疾病。

膚色變白也可能和內科疾病有關,例如白斑(vitiligo)的病人,常會合併甲狀腺疾病。

另外,膚色變白或色素不均勻,也常常是全身性發炎合併皮膚發炎所遺留的色素變化,例如骨髓移植的病人,有可能之後發生移植物對抗宿主疾病,伴隨其他器官和皮膚的發炎,初期是全身廣泛性紅疹,晚期常出現皮膚硬化、同時出現變黑與變白的色素不均勻現象。

內科疾病造成的皮膚變化其實非常多,本文僅就色素相關的部分舉幾種疾病概略介紹,如果有民眾有皮膚問題,應尋求皮膚科醫師的診治,由皮膚科醫師做正確的診斷並評估是否合併內科疾病。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高醫醫訊113年1月》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3月6日 星期四

簡單做運動,運動很簡單-物理治療師推薦的三個運動


作者:洪嘉玲/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運動很重要


很多人覺得自己年紀逐漸年長,不適合做運動,甚至不想做運動,大家都知道運動很重要,但卻怎樣都無法提起勁,那可能是因為您不知道運動真正重要的原因。


肌肉不只是肌肉,更是內分泌器官


運動不僅能訓練肌力和體能,然而,肌肉不只是肌肉,他更是一個很大的內分泌器官,透過運動會刺激肌肉釋放一系列的『肌肉激素』,這些由肌肉釋放的生物活性分子在運動期間和運動後持續發揮作用。

所以,對於糖尿病病友,運動是一種強大的工具,有助於控制血糖並改善整體代謝健康。




透過定期的運動訓練,病友可以在自然且無副作用的情況下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從而有效降低糖尿病相關的併發症風險。
*有運動激素就會分泌唷!


最常見的藉口,關節退化


大部分的人對於運動有很多迷思,尤其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更是抗拒運動,認為運動會傷害膝蓋或脊椎,但根據研究指出,強壯的肌肉可以更有效的去保護關節,撐起骨頭及骨頭中間的縫隙,減少骨頭間的摩擦和神經的壓迫,反而改善了我們退化性關節炎和腰椎退化產生的不適,工作是勞動不等於有運動,動的對才能有幫助。


運動隨時可以做


隨時隨地都能運動,只要您有10秒鐘就能做,以下就來教大家如何簡單的做運動。



1. 踮腳尖訓練(圖一)















姿勢說明:
站姿,雙腳與骨盆同寬,膝蓋微彎不鎖死,雙手插腰或扶椅子、牆壁。

動作說明:
小腿肌用力將身體重心向上踮高,頭頂往天花板的方向移動,慢慢上、慢慢下才是關鍵。

建議劑量:
一天20次(有空就做,可累計),就算只是等電梯,都能夠做個兩三下唷!



2. 金雞獨立高抬腿(圖二)











姿勢說明:
站姿,雙腳與骨盆同寬,膝蓋微彎不鎖死,單手扶椅子或牆壁。

動作說明:
單腳上抬至90度,腳板記得一起用力勾起來,放下去時盡可能不落地,效果會更好。

建議劑量:
一天20下(有空就做,可累計),記得兩腳都要做唷!



3. 四分之一深蹲訓練(圖三)

















姿勢說明:
站姿,雙腳與肩膀同寬,雙手插腰或扶椅子、牆壁。

動作說明:
臀部往後往下坐,像要往後坐到椅子的感覺,眼睛直視正前方,隨時注意膝蓋腳尖對齊朝向正前方,並確保膝蓋不超過腳尖。

建議劑量:
每下維持停留5秒,一天10下(停留時間可以慢慢進步到10秒)。



*替代動作坐到站訓練(圖四):


如果覺得一開始執行四分之一深蹲過於困難,可以嘗試反向動作。










姿勢說明:
坐姿,坐於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腳與骨盆同寬並向後微微收進來。

動作說明
雙手向前平舉至胸口高度,重心慢慢向前延伸,由臀至腳,讓臀部些微離開椅面,越低會越難唷!

建議劑量:
每下維持停留5秒,一天10下(停留時間可以慢慢進步到10秒)。


貼心小提醒:運動前一定要吃東西,隨身攜帶小糖果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生死一瞬間-認識心肌梗塞


作者:黃天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

心臟疾病已多年占據國人死因第二名,而其中又以心肌梗塞最為人所知,以下簡單介紹一下心肌梗塞讓大家有個初步的認識。


一、什麼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指由於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心肌細胞死亡的一種心臟疾病。供應心肌細胞的血流主要來自冠狀動脈,因為種種危險因子產生動脈粥狀硬化的過程,導致的血管的管腔內層膽固醇沉積而產生斑塊,斑塊突然破裂會產生血栓,就像土石流坍方一樣,瞬間影響了心臟血流的供應,導致心肌梗塞。


二、心肌梗塞的主要症狀


最主要是前胸中央明顯的壓痛感、冒冷汗、呼吸困難,其他尚有可能伴隨噁心、頭暈等。胸痛有可能會有輻射痛,包括痛至脖子、下顎、背部、左肩、左手臂。

這種胸痛通常是以整片壓痛為主,若有以下的胸痛較不會優先考慮心肌梗塞,包括:容易明顯指出痛的單點位置、疼痛會因為按壓或按揉後而更痛或更不痛、敲打胸部就會改善、姿勢改變例如傾斜一側才會痛、深呼吸到某個程度才會感受到疼痛。


三、為什麼有些人會猝死?


心臟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血流供應,會導致心臟收縮功能異常,若發生在運氣不好的病人身上,有可能併發心室頻脈或心室震顫這類心律不整而猝死,而此時電擊就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也是為什麼各大公共場所都會準備自動體外去顫器(AED),為了能即時拯救這類病人。


四、心肌梗塞的風險因素


首先要討論血管管腔產生斑塊的原因,因為血管斑塊破裂為心肌梗塞的主因。包括高膽固醇、糖尿病、高血壓、抽菸、肥胖等,會造成血管壁的損傷和發炎,促使內皮細胞增生,最後造成血管斑塊沉積。

而慢性腎臟病,特別是透析患者,也會因為鈣磷的不正常沉積於管壁內。家族史和遺傳基因也是有影響,有些人是屬於易敏感族群,只要稍微有上述體質就特別容易產生斑塊,所以更需要特別注意。


五、預防心肌梗塞的方法


控制三高(高膽固醇、糖尿病、高血壓)、戒菸和規律運動。40歲以上政府都有補助成人健康檢查,若抽血發現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的問題,需要及早治療,減少血管產生斑塊的風險。


六、檢查


症狀一開始不一定會能在檢查發現異常,然而心電圖可能會有心肌缺氧變化、胸部X光可能會因為心臟暫時無力而引發肺積水、抽血檢驗血肌鈣蛋白(troponin-I)可能會上升,都是提供重要的證據。


七、治療


心肌梗塞的治療目的是恢復心肌血流的供應,減少心肌損傷,預防併發症。

急性期治療措施包括:
  • 甲、藥物:
雙重抗血小板藥物、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CE-I)或血管張力素接受器拮抗劑(ARB)、β受體阻斷劑、高強度降膽固醇用藥(Statin)。

  • 乙、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醫師會評估是否屬於需要緊急介入的類型,若有需要可能需要立即安排心導管檢查,在經皮局部麻醉後,導管透過手腕或鼠蹊的動脈血管進入心臟,如注射顯影劑檢查後確實有阻塞病灶,送入抽吸導管將血栓吸除,接著送入球囊至狹窄部位,擴張狹窄的冠狀動脈,最後再置放支架,才能保持血管通暢。




八、發病之後


雖然現在醫療進步,心肌梗塞治療都走標準化,大部分能順利到院接受治療的病人,穩定出院和門診追蹤,回到自己工作崗位並不在少數。然而仍有不少民眾並不重視自己的三高和抽菸問題,會以為心肌梗塞發病若猝死會走得很輕鬆,其實這完全是錯誤的觀念。

一來心肌梗塞未必會猝死,但卻有可能會讓心肌產生很大的損傷,這會導致日後容易因活動而胸悶和呼吸喘,進而影響生活品質和後續人生,所以積極地預防血管產生斑塊,減少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是很重要的。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

解鎖視神經病變


作者:陳怡先/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眼科醫師

在一個天冷的門診,一位60歲身材微胖的病人對我說:醫師您好,今早一醒來,我的右眼突然看不到了,很像蒙上一層布一樣,只看到微弱的光線,不論我怎麼揉眼睛,就是有一塊黑影擋住我的視線沒辦法移開,醫師怎麼辦?


眼科檢查發現他右眼眼底有視神經盤水腫(圖一),以及右眼上半部有視野缺損(圖三),左眼的視神經盤也比一般人還要擁擠(圖二),這是很典型的急性缺血性視神經病變(Acute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也就是俗稱的「視神經中風」。


視神經是連結眼睛和大腦的一條電纜線,負責把視網膜上的訊號傳遞至大腦,形成清晰的影像,視神經中風的病因是源自於提供視神經養分的血液灌流不足或缺血,導致視神經失去原本的功能,這是50歲以上的族群最常見的視神經病變。


目前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
 睡眠呼吸中止症。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服用特定藥物(例如讓血管急速擴張的壯陽藥)。
 夜間低血壓等等。



病人往往一早醒來突然發現某一隻眼睛看不見了,有些病人還會誤以為是老花眼而置之不理導致延誤就醫。臨床診斷上必須要鑑別是否與血管炎相關,若有相關則需給予積極的高劑量類固醇治療。

此外最常被誤認的疾病就是視神經炎,典型的神經炎發病年齡較年輕(20~40歲),以女性居多,較不會像缺血性視神經病變一樣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症狀為眼睛轉動疼痛,接著出現視力惡化及對比度變差的現象。

視神經炎發病後,病人的視力會持續惡化一至兩週,然後逐漸改善,大部分病人的視力、視野及色覺會逐漸恢復,但視覺對比度可能無法完全改善,典型的視神經炎大部分只會影響一隻眼睛,少部分非典型的視神經炎病人雙眼會同時受影響,且視力預後較差且較容易復發,影響的範圍也較典型視神經炎更大。

除了以上這些疾病,臨床上也要排除感染性、壓迫性及遺傳性視神經病變。診斷上可藉由眼底照相、視野檢查、抽血及腦部影像學檢查得知。

可惜的是,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目前並無確切的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潛藏之危險因子而加以矯正,以降低另一隻還未發作的眼睛發生視神經缺血的機率。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老年人會有眼神經中風,連年輕人也會因為本身有血液凝固病變的問題而導致眼神經缺血。

提醒55歲以上的民眾要多注意,建議每年至少到眼科門診檢查1次,有三高及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則建議3個月定期檢查眼底,倘若發生視神經中風的當下沒有及時檢查及時發現,約4到6週後視神經就會開始萎縮,視力恐永久受損,一旦有疑慮,建議立即就醫,保護還沒受傷害的視神經纖維。












《本文章經同意轉載自小港醫院港醫健康通訊2024年6月》



相關文章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會走路的肺炎-肺炎黴漿菌感染(下)


作者:李杰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

目前肺炎黴漿菌的實驗室檢驗方法皆仍有其限制,所以肺炎黴漿菌感染的診斷,除了實驗室的檢驗以外,還需要仰賴臨床醫師專業的問診收集病史來綜合判斷。

臨床上目前最常被使用來使用的實驗室診斷工具為抽血檢驗血清中的抗體 IgM 及 IgG。然而,血清中的抗肺炎黴漿菌抗體 IgM 及 IgG 要在感染肺炎黴漿菌之後的約七到十天才會逐漸上升,並於感染後的三至六周達到高峰。

感染後 IgM可維持陽性6~12個月之久,而 IgG更可以維持陽性數年之久,故目前確立診斷的標準為急性期及恢復期(間隔 2~4 周)偵測 IgG 效價強度(titer)  上升四倍為準,並不建議以單次的檢驗結果做為診斷依據。

近來在分子生物技術的進步下,也可以鼻咽拭子採集病人呼吸道檢體做PCR偵測肺炎黴漿菌的DNA來診斷感染,此檢驗方式的敏感性及特異性皆高,惟目前本檢驗方式的價格較高,且並非所有醫療院所都有操作本檢驗方式的設備及能力。

一般而言,肺炎黴漿菌造成的症狀多屬輕微,大部分的感染者可自行痊癒,不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療。然而若進展成肺炎,醫師則會開立抗生素治療,早期的介入治療可加快病人的康復。

目前治療肺炎黴漿菌的首選藥物為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s)。但由於肺炎黴漿菌感染被過度診斷而導致過度的使用巨環類抗生素,對巨環類抗生素有抗藥性的肺炎黴漿菌比例日漸上升,目前台灣具抗藥性的肺炎黴漿菌比例約為30%左右。

在中國方面,近年也因巨環類抗生素的濫用,其黴漿菌抗藥性比例更已高達 90% 以上。在針對具巨環類抗生素抗藥性的肺炎黴漿菌感染,或是對巨環類抗生素有藥物過敏的患者,可以選用四環黴素類(tetracyclines)及氟奎諾酮   (fluoroquinolone) 類的抗生素來治療。

至於要如何預防肺炎黴漿菌感染,目前並沒有針對預防肺炎黴漿菌感染的疫苗。預防肺炎黴漿菌感染最好的方式還是勤洗手、戴口罩、維持自身良好的咳嗽禮節。

民眾若有身體不適前往醫療院所就醫時,需如實告知醫師自己的旅遊史及群聚史,如有接受抗生素治療,則應該遵從抗生素正確使用的規範,確實遵照醫師指示,依處方開立的劑量及時間使用抗生素。我們才能繼續守護住這好不容易得來的COVID-19疫後正常生活。




參考資料
  • 台灣肺炎診治指引 2018年10月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
  • 肺炎黴漿菌感染症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台灣兒童肺炎黴漿菌感染暨抗藥性現況及治療建議 感染控制雜誌 中華民國 109 年 2 月第三十卷一期 林明儒醫師/陳志榮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相關文章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

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會走路的肺炎-肺炎黴漿菌感染(上)


作者:李杰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

「醫生,請問我的小孩一直咳嗽是感染黴漿菌嗎?」,自從新聞開始報導中國增加的呼吸道傳染疾病,每節門診都會被家屬問這樣的問題。

「黴漿菌感染」、「白肺」等斗大的字樣再配上人滿為患的急診室畫面,媒體的渲染著實嚇壞了不少的家長。

事實上,肺炎黴漿菌才不是什麼破天荒第一次出現的病原體,它本來就在台灣的社區中流行,是造成台灣社區型肺炎中非典型肺炎最重要的病原體。

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的大小介於細菌及病毒之間,它是目前發現最小且可自行複製的病原體,和一般細菌不同的是,它沒有細胞壁,許多臨床上常使用的抗生素對它無效。

平均而言,台灣社區型肺炎最常見五種致病菌,依序是肺炎鏈球菌(23%),肺炎黴漿菌(14%),肺炎披衣菌(8%),肺炎克雷伯氏菌(7%)和流感嗜血桿菌(5%)。




各個年齡層均有可能感染肺炎黴漿菌,但較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肺炎黴漿菌是透過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沒有症狀的人也可能在鼻腔或喉嚨帶有此菌。

在家戶內的傳播最為常見,另外則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單位如學校、大學宿舍、軍隊、護理之家及醫院等場所生活或工作的人感染風險較高。

肺炎黴漿菌的另一個特色是感染後到發病的潛伏期較長,約為一到四週。也就是說,假如今天同家庭的成員接連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但是相繼發生的時間間隔太短,則往往可以排除是肺炎黴漿菌感染。

肺炎黴漿菌在台灣一年四季皆有感染的個案,但夏天及初秋較常見。依據美國觀察資料顯示,約3至7年會有一波黴漿菌肺炎的大流行。

感染肺炎黴漿菌後可能出現的臨床症狀,可以由毫無症狀,到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細支氣管炎甚至是肺炎。有些本身有氣喘的兒童,可能因為黴漿菌感染而使氣喘的症狀惡化或發作的頻率增加。

黴漿菌造成的肺炎,跟一般典型的細菌性肺炎不一樣。典型的細菌性肺炎,病人會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喘、倦怠、胸痛、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發紺或是呼吸衰竭的情形。

而肺炎黴漿菌感染造成的肺炎,雖然一樣會有發燒、咳嗽等症狀,但是患者的精神活動力不會受到影響,故肺炎黴漿菌造成的非典型肺炎素有「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之稱。

除了造成下呼吸道感染之外,少部分的肺炎黴漿菌感染可能出現肺外症狀,侵犯中樞神經、心臟、肝臟、腸胃道、血液、肌肉關節及皮膚。


相關文章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連結🌱🌱